2022-03-21 12:25:42
“雪者,有风雪、有江雪、有夜雪、有春雪、有暮雪、有欲雪、有雪霁。”北宋韩拙在他的论著《山水纯全集》里,把雪的情态分成了诸多类型。种种气象,各有妙趣。
雪景入画,主题纷繁多样,详尽如郭熙列举的:寒云欲雪,冬阴密雪,冬阴霰雪,翔风飘雪,山涧小雪,回溪远雪,雪后山家,雪中渔舍,舣舟沽酒,踏雪远沽,雪溪平远,绝涧松雪,松轩醉雪,水榭吟风等等。
在不同的画境之下,雪,拥有了无尽的生命力。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局部)
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自王维之后,历代许多名家都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传世之作。
明朝后期文学家、诗人王穉登赞王维的《江干雪霁图》有“皎然高映”之趣,有“人在冰壶玉鉴中”之感。
王维《雪溪图》
王维的《雪溪图》有天浑地莽、玄冥充塞之气象。霰雪纷其无垠,云霏霏兮承宇,雪为白,白为无,白雪提供了一片空无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画家同于宇宙浑莽之中。
宋代画家对雪的追求,一往情深,成就斐然。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北宋画家范宽的代表作《雪景寒林》,气势宏大,描绘了一个鲜有人迹的世界,满眼萧条的景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感。画中的雪落在高山上,老树上,房屋上,小桥上,河面上……
其实,画家并没有真的画雪,而是通过各处的墨色渲染,来衬托雪的白。
北宋李成《寒林骑驴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乱云低薄暮,流风回舞雪”,孤独的游子在万般无奈中踏上路程,放眼望,苍天茫茫,乾坤中空无一物,只有一条瘦驴在彷徨。正所谓“人烟一径少,山雪独行深”,画家常以此为画题。北宋李成的《寒林骑驴图》,就是表现这种境界的作品。
局部
此作曾被张大千收藏,上有“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的题签,今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此画大立轴,绢本,淡设色,乃李成生平杰作。
局部
占画面很大分量的是古松,从左边侧出,直插画面,有撑天拄地的气势,树干劲挺,气象萧瑟,残雪历历其上。天寒地冻,大河滞断冰流,暮色苍茫,大雪飘飞,苍天浑莽一片,大地失去姿容。溪岸上白雪皑皑,一人骑着瘦驴,目光惊悚,前后有二童子,真是“路出寒云外,人发暮雪中”。寒气凛凛,如在雾中。
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梁楷的《雪图山水图》,今藏日本。画面中,浩瀚无垠的雪境,乾坤混蒙,一片茫茫,笔致柔和,风格细腻,和梁楷的其他一些作品风格不同,这幅《雪图》将雪温柔神秘的特点表露出来,中有二人骑马,在荒天雪地中,这是一次惬意的旅行。行者没有那种匆匆赶路的神情,而是在静静地享受着这一片宁静,这一片神秘。
南宋马远《晓雪山行图》
马远,南宋绘画大师,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
南宋夏圭《雪堂客话图》
夏圭,南宋画家。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此幅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远处山顶与近处枝权之上有未融化的积雪零星点缀。
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黄公望,元代画家,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九峰雪霁图》描绘的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年水墨山水画之杰作。
黄公望《山阴访戴图》
在中国艺术中,雪具有感发人心的功能。因而,它往往具有和酒同等的作用,催发意兴,激荡生命。黄公望的《山阴访戴图》,画的就是兴之所至的一个故事,颇有意境。
东晋名士王徽之,就是那位爱竹成癖以至说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诗人。他在山阴时,一天夜晚,一觉醒来,知是下雪,急命打开门窗酌酒,四望皎然。他在雪地里踱着步,咏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到了朋友雕塑家戴安道。此时戴在剡溪,离此有相当远的路,他却命家人驾小舟去访问,小舟几乎在雪溪中走了一夜,快到了戴的住所,他又命船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这是何等潇洒倜傥的人生格调。
南宋李东《雪江卖鱼图》
雪,营造了悠远的文化意境;画家笔下的雪景,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而这种结合,不外乎就是“雪景之中寻人迹,写实之中有诗意”吧。无论飘落,还是衬托,雪,落在画上,终究还是落在人心里。
来源:壹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