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 15:26:10
在10月10日晚成功首演后,10月11日,江门原创舞剧《侨批·家国》专家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侨批·家国》以侨批为载体,以舞蹈为表现形式,展现了一段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的历史交织,体现了世界记忆遗产与舞蹈艺术的创新融合,是一次具有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的创新探索,在主题、立意、内容、形式上都值得点赞。下一步,江门可在现有基础上对标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对侨批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对舞剧进行更加精细的打磨,努力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文艺精品。
用新形式推动侨批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介绍,《侨批·家国》不仅是江门在推动侨批保护活化方面进行的新探索,也是江门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通过侨批和舞蹈的创新融合,进一步擦亮世界记忆遗产、“中国舞蹈之城”两张城市名片的创新举措,将推动侨批进一步走出深闺,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作协兼职副主席陈志表示,江门用一台与“中国舞蹈之城”名号相匹配的精心制作的舞剧,作为推动侨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际行动,让江门华侨华人爱国自强、艰苦奋斗、情系桑梓的精神重现艺术舞台,值得点赞。
该舞剧也是江门擦亮“中国舞蹈之城”名片的一次举措。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邹罡表示,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一部优秀的舞剧,对擦亮城市名片有积极促进作用。
既有形式创新又有思想深度
台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华侨文化专家黄春燕表示,用舞剧的方式演绎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华侨故事,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探索。《侨批·家国》既有艺术形式的创新,又有思想深度。她认为,该舞剧“在侨批活化方面起到了标杆作用”。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侨批·家国》是一次高水平呈现的艺术创新,但对标更高的标准,在艺术形式上还有进一步的打磨空间。“舞剧巧妙地把舞台切割开来,在前台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侨批内容,很新颖。”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广东省舞蹈家协会顾问高成明认为,侨批内涵丰富,题材宏大,有大量可供挖掘的故事和情感。在舞剧的情节设计上,他建议可做“减法”,以小切口见大主题,用小而精的细节打动人。
国家一级编剧、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对高成明的观点表示认同。国家一级编导郭平表示,舞剧在剧情设计和人物关系上可以进一步优化,给情感铺垫留足空间,让观众更直观、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深厚感情。
“这是对华侨文化的一次创新呈现。”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汪洌建议,可以通过对角色的舞台形象、服装和身份进一步打磨,更好地体现角色心理的成长,升华内心,把情感的纽带通过舞蹈表达出来。同时,场景的转换和场次的衔接也可进一步提升呈现。
鼓励更多人参与侨批保护与活化
侨批学术研究是开展侨批活化、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黄春燕指出,目前学术界对江门侨批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民间收藏者、爱好者和研究者也出版了一些学术书籍。未来仍需继续提升专门研究机构的建设水平,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利用好民间现有的资源,产出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另外可注重保护修复和利用开发现存的侨批机构旧址。侨批机构旧址是不可多得的不可移动文物,在申请文保单位的同时,可以修复一些侨批机构,保留历史原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当年的繁忙景象和华侨悲欢离合的家国情怀。
对江门侨批的保护与活化,华侨文化研究专家冈虎建议可从热度、广度、深度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内涵挖掘与活化。调动研究人员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研究创作热情,提升侨批保护活化的热度。江门可趁着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的热度,重点挖掘好侨批中注重诚信、体现契约精神的故事。要拓展侨批活化的广度,在挖掘的过程中进一步运用生动的形式让侨批真正实现“火起来”“活起来”。可以通过高端艺术的形式,扩展侨批文化与舞蹈、音乐等艺术的结合深度;同时可以挖掘好侨批的故事,形成素材,用诗歌、书法等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引导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创作,拓展侨批文化的传播广度。
“推动侨批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是江门一大特色,后续可深化这一形式。”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金旭庚表示,江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侨批的歌谣,可尝试在悠扬的音符中融入侨批文化元素,在歌声传唱中把侨批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专家声音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江东:
用舞蹈演绎侨乡故事富有创意、效果喜人
“这部江门原创的侨批舞剧让我很是惊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江东说,观看这部舞剧让他对侨批文化、华侨华人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用舞蹈这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演绎侨乡故事,富有创意,效果喜人。”
江东认为,侨批背后蕴含着五邑先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报效家国的精神和力量,值得深入研究、广泛宣传。舞剧长于抒情,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侨批文化,恰到好处。“舞剧运用了很多舞蹈动作和编排技巧,把侨批文化说深说透,并且能在感情上打动观众,可圈可点。”
十年磨一剑。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江东认为《侨批·家国》首演的效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打磨提升,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关系构建上再上一个台阶。
江门是“中国舞蹈之城”,也是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故乡,深厚的舞蹈文化底蕴和人文渊源为舞剧创排打下了基础。他表示,以舞剧成功首演为契机,江门可加大力度擦亮“中国舞蹈之城”的品牌,在舞蹈文化事业上迈出更大步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作协兼职副主席陈志:
江门用舞剧呈现华侨精神是“最合适的选择”
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也是“中国舞蹈之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作协兼职副主席陈志表示,用舞剧的形式向世界讲述江门侨批故事,呈现华侨精神,无论从江门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色,还是从传播价值来看,“都是最合适的选择”。
《侨批·家国》是江门原创舞剧,也是广东首部以侨批为题材的舞剧。陈志表示,江门以舞剧的形式,让华侨华人爱国自强、艰苦奋斗、情系桑梓的精神重现艺术舞台,不仅擦亮了江门的城市名片,也让人看到了广东舞台未来的希望。
他表示,从舞剧酝酿、策划、采风、创作、排练,到成功首演的200多个日夜,每一步前进,都需要克服原创的未知,需要跨越地方的限制,需要超越自我的协作。其间,江门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担当,高超的策划水平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创作表演艺术团队也展示出了强烈的敬业精神、精湛的艺术水准和完美的执行能力。
“期待这朵初生的小花,能够经过悉心浇灌,茁壮成长。”陈志建议,舞剧可在成功首演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升,推动江门文化艺术结出新的硕果。
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史前进:
舞剧立意好闪耀“中国红”
“舞剧立意特别好,演出非常成功。”观看《侨批·家国》首演后,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史前进高度评价了该部剧目。他说,舞剧围绕侨批文化,展现出华侨对家人的眷恋、对亲人的挂念、对祖国的爱恋,无论身在何方,祖国永远是心中最鲜艳的那抹红!
史前进说,观看完整剧目,感触最深的是华侨响应国家号召,踏上祖国的土地,参与家乡建设。“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舞剧以侨批文化为背景,展现历代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建设,这个主题立意特别好,既饱含亲情、友情和爱情,也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侨批·家国》的最大特色是中西结合,同时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史前进说,以侨批文化为底蕴创作舞剧,是一次非常大胆、非常有益的尝试,舞剧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传统故事,但它的舞蹈语汇是以芭蕾为载体,以侨批文化为背景,以中西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出五邑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符合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品质。
史前进表示,目前,《侨批·家国》只是首演,在打磨、创排及精细化调整方面还有完善空间。接下来,希望主创团队以更加精细化的排练提升剧目舞段性,不断提升舞剧艺术品质。
国家一级演员、南方歌舞团团长黄倩:
演出成功令人惊喜
“看完首演最大的感受是惊喜。”国家一级演员、南方歌舞团团长黄倩现场观看演出后表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一台以侨批为主题的舞剧出色地呈现在舞台上十分不易,“演出成功,舞台效果令人惊喜”。
“整部舞剧让人眼前一亮。”黄倩说,《侨批·家国》以芭蕾舞为舞蹈语汇主体,生动演绎了五邑华侨悲欢离合的故事,舞剧编创充满创意和创新点。此外,《侨批·家国》也是一部红色题材的舞剧,侨批文化与舞蹈艺术的结合,生动体现了五邑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
黄倩认为,《侨批·家国》对传承和发扬侨批文化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相信有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形式的舞剧。惊喜的同时,大家也会对侨批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黄倩说,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侨批是江门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舞台上呈现侨批文化,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侨批文化的关注,对保护、传承和普及侨批文化都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江门也是‘中国舞蹈之城’,相信《侨批·家国》这部舞剧未来会取得更大成功。”黄倩建议江门市相关部门和舞剧主创团队,在现有基础上对侨批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对舞剧进行更加精细的打磨,共同推动侨批题材舞剧取得更大发展。
华侨文化研究专家冈虎:
侨批舞剧是“根、魂、梦”的生动呈现
江门侨批从保存数量、时空延续、文化内涵等方面在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中均占有重要的分量。华侨文化研究专家冈虎表示:“此次江门把侨批和舞蹈结合起来,策划首创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创造性地把世界记忆遗产文化名片和‘中国舞蹈之城’城市文化名片结合起来,不仅擦亮了侨批这一世界记忆遗产文化名片,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艺术载体,深入展示了侨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更有利于侨批的活化与推广,值得肯定。”
“侨批舞剧《侨批·家国》深刻体现了‘根、魂、梦’的核心,是一部独具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冈虎指出,从舞剧的剧情来看,几位主人公爱国、爱乡、爱家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共同传递出五邑先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报效家国的精神与力量。这些正是“根、魂、梦”的生动呈现。
对于江门侨批保护与活化,冈虎建议,江门本身拥有过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非遗民俗项目在海外有一定的传播基础,在这些非遗民俗活动中加入侨批文化元素,两者结合将通过文明互鉴的方式,可进一步将侨批文化推向海外,讲好侨乡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比如,可尝试将侨批文化与广东音乐、开平民歌等非遗项目结合,创作更多形式更新、内涵更深的艺术精品。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张浩洋郭永乐实习生杨诗华通讯员江轩
(文章来源:江门日报)
文章来源:江门日报